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四件国宝文物设计而成的数字藏品在网上售空。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地方的文旅单位、赛事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体验到数字产品的多重好处。坐拥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早早开启了文旅数字化的尝试。
以敦煌飞天等四款非同质化通证(NFT)付款码皮肤为例。这些NFT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艺术品的可信存证,每一个NFT作品都映射着特定区块链上的唯一序列号,不可篡改也不可分割,成功确保了数字艺术品的真实可信。
数字化藏品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让文博单位纷纷试水?根本原因还在于文博数字化走入深水区,博物馆文物数据库实现普及之后,一个新命题摆在面前——如何保护其知识产权、如何实现更好的IP转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新传承。
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首开先河试水数字化产品,其实是打开了另一扇门。这些数字藏品并非触手可及的实物,而是经由技术进行确权,让用户可以直接在小程序购买、鉴赏与分享,从而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能拥有不可复制、永久保存、随时鉴赏分享的收藏。其中,蚂蚁链在版权科技方面探索颇多,通过区块链、3D渲染、IoT等技术,形成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融合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提供针对文化产业的新型可复制商业模式,让IP方、创作方和藏家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形成新的IP转化渠道。
特别是近来热议的NFT技术,在这一新兴业态的背后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为。该技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对数字作品进行标记生成惟一数字凭证,同时使得数字作品在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真实可信,有效保护发行者版权和消费者权益。
此前,互联网复制粘贴门槛极低,恶意转载、二创现象严重,导致大量影视、文字作品被盗版、难追溯,损失的不仅是商业利益,更核心是伤害了文化创作与创意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技术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记录甲骨文的龟骨到承载活字印刷术的雕版,从传播声音画面的广播电视,再到呈现多元形态的融媒体技术,技术上的新突破始终是助力传统文化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的重要依托。
在这一点上,借助蚂蚁链技术对文化藏品的数字化“转译”也是如此。长远来看,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新型文创商品形态,既赋能传统文化,也迸发出新的商业化能量。而商业层面的成功也将会带来大众对传统文化更大的关注与更深的理解,进而逐渐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股新气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科技进步的脉动,把握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机遇,让数字藏品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挥更大作用。(靳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