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一直以来作为清代宫廷用品艺术价值极高。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
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对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珐琅彩鸲鹆秋光图杯,向我们展示了雍正的珐琅彩瓷之美。
路雪 摄
这对杯子敛口,深壁,矮圈足。薄胎白泑,外壁彩画枫树一株,赭墨鸜鹆四只,题:“鹊鸣传喜气”。红料描绘“佳丽”印一,底有蓝料书“雍正年制”四宋体字款。
杯子形制规整,胎质细密,胎体匀称,足端圆润。高仅寸余,小巧精致。杯身的绘画图案尤极神妙,鸲鹆红叶,各具意态。
鸲鹆,又名八哥,自古以来为人类所喜爱饲养的宠物之一。这对珐琅彩鸲鹆秋光图杯上的鸲鹆,气静神闲,站在枝头互啼得趣,勾画出雍正御窑的隽秀高致、天家富贵,一派太平盛世的祥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