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首页> 博物馆频道> 要闻 > 正文

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5-06 16: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遗存。 童笑雨 摄

  中新网宁波5月6日电 题: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作者 童笑雨

  下了余姚北高铁站,跨越21公里,倒腾两趟公交。这是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的“上班”路线。这个“五一”假期,他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工地度过。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五一”假期,记者来到井头山遗址,探访考古人不一样的“劳动节”。

  分门别类整理好的贝类。 童笑雨 摄

  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多年,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循着地图到达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时,已是上午9点多。这是一处不起眼的遗址场地:

  出土后修复的陶器。 童笑雨 摄

  大门对着的是国道,“邻居”们都是企业,鲜少有人在路上行走。往里望去,野草长得有半人高,还有许多被塑料薄膜包裹着的土堆。若不细看门口“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这几个字,没人会知道,这里埋藏着的是8000年的历史。

  孙国平和井头山遗址工作人员在交谈。 童笑雨 摄

  因为是“五一”假期,工地里只有几个考古队员留守。自2019年开始发掘井头山遗址以来,孙国平至少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度过。这个假期也不例外。

  他的工作繁杂:出土遗存资料整理、二期发掘工作筹备、接待到访者……见到孙国平时,他正在指导民工简单清理出土遗存。

  孙国平展示出土的木器。 童笑雨 摄

  井头山遗址有一个“别称”:史前海鲜市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蚶、牡蛎、海螺、蛤、蛏等贝壳。此外,还有成堆鱼骨、散落的海鱼脊椎骨、木器等。

  孙国平说,第一期发掘已经结束,但更繁复的整理工作还在后头。现场可以看到,不同种类、大小的空贝壳,被整齐地码在筐中,这些都经过了简单的淘洗。

  淘洗用的筛子。 童笑雨 摄

  淘洗装备是自制的,那是一个个悬挂下来,浸在水里的正方形的大筛子。筛子分两层。

  “筛下来的都不会丢掉,主要是为了分类研究。”孙国平指了指墙边层叠堆放的塑料筐说,除了贝壳、骨头等看得见的遗存,原本包裹在土层中的植物种子、碎骨渣等微小遗物会落在下层小孔的筛网上。“通过种子,我们能了解8000年前先民们吃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这些种子所属的植物的。”

  现场整理好的贝壳。 童笑雨 摄

  淘洗过的遗存,都会被收藏在工地的两个简易仓库中。一个存放贝壳,一个则是存放木器、陶器、骨器等。

  只要在工地,孙国平就会拿着小水壶,给浸泡在水中的有机质文物加水。比如那一只保存完好的木碗,以及盖上塑料薄膜,连同土层“打包”的麻栗果。他笑称,自己像个花匠。

  连带“土层”打包的麻栗果。 童笑雨 摄

  他说,给文物浇水,是为了保持它们出土时的形态。“比如木器,若不放在水中,或者不小心让它们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木头就会很快开裂、变形后坏掉。”

  这些木头,都是孙国平呵护的“宝贝”。他说,在普通人眼中,它们“一文不值”,但在考古专家眼中,这是解码8000年前先民生活状态的钥匙。

  事实上,在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还有第三个“仓库”。这个“仓库”有些随意,是搭在考古队员房间门前的一块块木板。木板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破碎陶片。

  假期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研究员黄渭金的工作,就是根据出土的地层,给陶片编号。这也属于出土文物的归类整理。记者见到黄渭金时,他面前已经摆满了一筐筐编好号的陶片。

  这个工作很枯燥,有时候坐着就是一整天,也没人能聊天,但黄渭金仍埋头整理着。

  他说,井头山遗址出土陶片太多,若不做地层分类,会对后期研究造成影响。

  “考古的前期发掘很苦,后期的文物整理也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实在坐不住了,他会和孙国平一起,为木板上的破陶片,找找“失散的兄弟姐妹”,看能不能拼成一件完整的陶器。

  寻找的过程,仿佛是一场“连连看”。陶片的颜色、质地、内胎层的质感等,都是分辨的指标。

  “五一”假期和两位考古前辈作伴的,还有“90后”吴恩东。

  他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海洋考古专业学生,主要负责井头山遗址出土贝类、鱼类研究。“鱼骨鉴定是最难的,你不知道手中的这一块,是出自鱼的哪一部分。尤其有些关键部位,要核对各种标本,慢慢找。”

  在吴恩东的房间里,堆着一筐筐的贝壳和鱼骨。他说,考古工作者和上班族不同,整理期间没有具体的上下班时间,平时工作都靠自觉。有时因为一项研究,工作到半夜是常事。

  出土的木碗,平时放在水中。 童笑雨 摄

  用孙国平的话说,就是“恨不得把一个人当三个人来用”。他说,考古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但现在从业者太少,自己能干的就多干点。”

  现在,他正筹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工作。“整个遗址有2万多平方米,一期发掘范围才700多平方米。”

  孙国平所指二期要发掘的地方,如今仍被草丛覆盖。他希望,二期工作能尽快开展,自己能找到8000多年前的村庄是怎么布局的,先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退休前,把这个中国最早的海岸村落——井头山遗址揭示得更加清楚一些。”(完)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